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

时间:2024-07-11 21:22:38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牡丹自古以来有“花王”的美誉,而且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下详细介绍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1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诗翻译的意思为: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扩展资料: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

  

《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2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诗人毫不掩饰对牡丹的喜爱,在他眼里,庭院里的芍药过于妖娆,少了些端庄的气质,而水面上的芙蓉花虽美,却太清冷,让人难以靠近。只有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天香,没有瑕疵和不足。当它绽放的时候,惊艳了整个京城!

唐人写牡丹花的篇章极多,数不胜数,蔚然成风。牡丹花在唐代的地位是独占鳌头的。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徐凝《牡丹》

有谁会不爱牡丹花呢?满城皆是繁花,占尽春光,再也没有比它更美的了。诗人醉心观赏,流连不去,他疑心这是洛川的仙子所造出来的,美不胜收啊。牡丹千姿百态,色彩鲜妍,就像是破晓时分,变幻万千,瑰丽多姿的朝霞,实在是太炫目了。

  

对于喜爱牡丹的人来说,时节未到,便已牵挂于心,翘首以待了。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宋·赵希路《次萧冰崖梅花韵》

竹外溪边,清丽无瑕的梅花悄然绽放。诗人一边欣赏,一边却有些遗憾,梅花美是美的.,可是他更喜欢牡丹。如果牡丹这个时候开放,又有谁会在风雪之中,赏看梅花,聊以慰藉呢?各花入各眼,寒冬里,他盼望着春天,等待着粲然绽放的牡丹。

牡丹盛于唐朝,而洛阳的牡丹,尤为珍贵,洛阳牡丹直到今天,也仍然名声斐然。

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

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

——宋·范纯仁《牡丹》

洛阳的春天,牡丹花最值得一看,数不尽的鲜花就像彩色的波浪,风趣横生。牡丹花色彩艳丽,花瓣娇嫩如少女脸颊,层层叠叠的花儿就像裁剪着无数的红色云霞,散发着旖旎风情,风光无限。洛阳牡丹受尽推崇,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啊。

  

生在洛阳,无疑是件幸事,一出门便能赏看牡丹,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也是源于心中的热爱。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宋·邵雍《洛阳春吟》

洛阳人看惯了美丽的花儿,桃李开花也不觉惊艳。只有牡丹花期到了,人们才开始四处游赏,尽情狂欢,沉醉在春日美好中,不知归途。与牡丹亲近,是洛阳人春天不可或缺的内容,别的花都可不看,但是牡丹一定不能错过。

牡丹以深色最贵,浅色次之,然而素雅的白牡丹也别有一番风味,颇可欣赏。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唐·韦庄《白牡丹》

白牡丹有多美?就算是闺中妆扮精致的新妇,也会嫉妒,路上走来的如傅着粉的俊俏少年郎,也自愧不如。昨天夜里明月高照,月华如水,诗人一进院子,就闻到了一股扑鼻的芬芳。白牡丹没有夺目的颜色,却洁白优雅,更有幽幽的香气,怎不迷人?

  

牡丹花一开,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盛会,停也停不下来。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唐·李正封《赏牡丹》

牡丹花开得如火如荼,人们从早晨便开始相聚,在花间饮酒作乐,不知不觉夜幕降临,连衣裳上也沾染着牡丹的香气。满园牡丹令人沉醉,不分白昼夜晚,只想时光走得慢些。明月啊,不要问什么时候回去,人们舍不得离开啊。

盛放的牡丹明艳无比,而将绽未绽的牡丹,更添了些含羞答答的情致。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3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注释

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格调不高。妖,艳丽、妩媚。格,品质、格调。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净:洁净。情:情趣。

⑷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⑸动:震动,轰动。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

《赏牡丹》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创作背景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至五年(831)作者在长安所作。

  

《赏牡丹》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诗的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而且不止他一人觉得牡丹最美,不仅他一人钟爱于牡丹,牡丹花盛开的时节人们轰动京城的赏花场面就足以证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倾城倾国的了。最后一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